&esp;&esp;说起来,直到如今为止,尹豆大本营依然不能确定明军的总进攻兵力。 &esp;&esp;他们糟糕的应对战争的方式和低效的情报收集使得他们至今无法得知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所以在兵力分配问题上出了很大的纰漏。 &esp;&esp;源义经派去的哨探面色惨白的跑回来告诉源义经,这一路明军的进攻兵力至少在两万人以上,是他们的五倍之多,正面对抗,没有战胜的可">
阅读历史 |

一千六百六十一 源义经投降(1 / 2)

加入书签

&esp;&esp;说起来,直到如今为止,尹豆大本营依然不能确定明军的总进攻兵力。

&esp;&esp;他们糟糕的应对战争的方式和低效的情报收集使得他们至今无法得知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所以在兵力分配问题上出了很大的纰漏。

&esp;&esp;源义经派去的哨探面色惨白的跑回来告诉源义经,这一路明军的进攻兵力至少在两万人以上,是他们的五倍之多,正面对抗,没有战胜的可能,甚至能不能活着都不一定。

&esp;&esp;这个答桉还是相当可靠的,和源义经自己的判断差不多,他看着身边面色惨白的部下们,长长的叹了口气。

&esp;&esp;“诸君还愿意继续战斗下去吗?”

&esp;&esp;部下们纷纷无言以对。

&esp;&esp;只有他最忠诚的亲信部下武藏坊弁庆公开表态,只要源义经决定战斗,他就会护在源义经身边,战斗到最后一口气。

&esp;&esp;这位忠心耿耿的武僧部下的表态让源义经感到些许的宽慰,但是大局已定,继续做出牺牲是毫无意义的。

&esp;&esp;“罢了,何须多做杀孽?大局已定,继续挣扎也没有了意义,就这样吧。”

&esp;&esp;源义经吩咐部下去向明军表示投降的意愿,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明军不能杀害他们,要给他们一条生路。

&esp;&esp;投降的决定下达之后,源义经明显注意到身边的部将们松了口气,脸上满是那种劫后余生的表情,显然,他们也不是很愿意在这场战争中丢掉自己的性命。

&esp;&esp;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何而战,或者知道一些,但是并不太愿意接受,他们和源赖朝并没有共情,也没有北条时政一般的姻亲关系。

&esp;&esp;所以为什么要为此失去自己的生命呢?

&esp;&esp;按照明军目前在战场上的顺畅程度,大概率也会接受他们的请求,胜利者的余裕可以很好的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esp;&esp;源义经一个人离开了军队营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不断回味着自己短暂的一生。

&esp;&esp;他年幼在陆奥国开始就熟读中国兵法,锻炼箭术、马术,勤练武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带领军队杀回京都,手刃仇敌平氏,为父报仇。

&esp;&esp;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他回到京都,平氏政权已经灰飞烟灭。

&esp;&esp;他尚且没有能够有所作为,仇敌就已经死了,而他所在的整个国家都将要被过于强大的明国吞噬殆尽。

&esp;&esp;他的心中全是家恨,尚且没有上升到国仇的地步,面对已经从未设想过的敌人,他陷入了思维上的混乱,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判断出日本国即将覆亡的现实。

&esp;&esp;但是这个国也并没有在他的心里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迹,为国而死,在他看来是个挺荒谬且无厘头的事情。

&esp;&esp;现在为了更多人能够活下去,他决定放弃战斗。

&esp;&esp;但是为了维护武士的荣耀和对兄长的诺言,他将自刎,不会选择苟活于世间。

&esp;&esp;事到临头,很多过去没有放下的事情已经被他放下了,不过他还是有所遗憾。

&esp;&esp;一是未能亲自手刃仇敌为父报仇。

&esp;&esp;二是没有机会能够亲眼看看那个书中的地上天国到底是不是真的。

&esp;&esp;遗憾还是挺遗憾的,但是事到如今,他也没有了多余的选择。

&esp;&esp;武藏坊弁庆不知何时站在了源义经的身后,眼见源义经落寞的背影,他叹了口气,缓缓走上前。

&esp;&esp;“如果您决定在投降之后自刎,那么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自刎,黄泉之路,一路相伴。”

&esp;&esp;源义经深知武藏坊弁庆的忠诚,只是苦笑。

&esp;&esp;“何必呢?”

&esp;&esp;“我是您的家臣,曾发誓为您而战,如果您选择了断,我也没有苟活的理由。”

&esp;&esp;“生命是可贵的。”

&esp;&esp;“誓言和尊严更加可贵。”

&esp;&esp;于是源义经没有再试图劝说武藏坊弁庆,只是沉默的等待着命运审判的降临。

&esp;&esp;得知那支来援日军准备投降,孔振德颇感意外。

&esp;&esp;一路来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日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是还没有出现投降的,孔振德差点就以为自己遇到了一群虽然菜但是很有节操的对手,认为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