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五百七十一 苏咏霖其实还是挺有钱的(1 / 2)
&esp;&esp;整个洪武十二年的下半年,苏咏霖除了处理军务之外,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的组织工作上。
&esp;&esp;中央代表们人数有限,好解决,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
&esp;&esp;民众代表则不然,全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州府乃至于每一个县都要有合适的代表,人数不用太多,但是三四千人也是需要的,更多一点的话,五千人都未必打底。
&esp;&esp;这还是第一次全国性质的民众代表会议,这个制度在中都推行顺利的话,将来每个行省乃至每个州府也是需要的。
&esp;&esp;这份民主权利不能只在中都出现,地方政府也是有一定自主行政的权力的,他们的行为也需要强力监督,地方性质的民众代表会议也在苏咏霖的计划之中。
&esp;&esp;但是当前来说,还是尽快把第一次的会议给办好,给全国打个样,积累一些经验。
&esp;&esp;所以苏咏霖以复兴会主席的身份不断和全国各地进行联系,安排民众代表前往中都的事情,或者走陆路,或者走水路,或者水陆并进,总而言之争取让全体代表在洪武十二年年底抵达中都。
&esp;&esp;与此同时,因为现在开始赶制修建开办千人级别的会议所需要的场馆已经是来不及的,所以苏咏霖决定就地取材,将皇权时代的皇宫拿出来使用,作为大明告别皇权时代的象征。
&esp;&esp;毕竟不管怎么说,大明都是个民主共和国了,还保留皇宫作为行政机构所在地,是不合适的。
&esp;&esp;民众代表会议所需要的场所特别大,特别宽广,所以苏咏霖决定以万民殿作为基础进行改建,将万民殿和万民殿之前的大广场一起改造,变成民众代表大会的会场。
&esp;&esp;中央代表会议人数少,苏咏霖就把自己日常处理政务的养心殿拿出来作为基础进行改建,变成中央代表会议举办的场所。
&esp;&esp;两座宫殿正好一前一后,属于一整个建筑群,过去是国家行政中枢,未来也是。
&esp;&esp;只是属性完全不同了。
&esp;&esp;不仅如此,到时候苏咏霖也不打算留着所谓皇宫的名义了,也不会继续住在皇宫,他准备带着家人离开皇宫,在中都城内购置一处房产作为住所,和其他官员一样。
&esp;&esp;而皇宫除了必要的部分留着作为政府办公所在地,有那么一部分苏咏霖决定开放,作为博物院一样的存在,面对全国民众开放,欢迎大家前来观赏皇宫的模样。
&esp;&esp;既然决定罢黜皇帝,那就要干脆彻底,不留一丝念想,自己搬离皇宫到外面去住,最合适。
&esp;&esp;而作为皇权时代压迫剥削的象征,皇宫的重要建筑群为民众所用,其他部分作为博物院给民众观赏,再美妙不过了。
&esp;&esp;苏咏霖亲自监工,参与讨论把万民殿和养心殿进行改建的工作。
&esp;&esp;除此之外,他又着手在中都城内挑选未来自家的住所。
&esp;&esp;最后,他选中了一处距离辛弃疾家和孔茂捷家很近的地方,还是一块空地,他自己掏钱买了下来,然后决定自己请人建造房屋。
&esp;&esp;苏咏霖其实还是挺有钱的,放眼整个大明也能算是富豪级别的人物。
&esp;&esp;当然,他没想象中那么富可敌国,因为他不置办皇家产业,早些时候几乎没有攒下什么钱,只是用财政部提供的皇家经费,连少府这样的钱袋子机构都没有。
&esp;&esp;这个阶段苏咏霖个人属于是彻彻底底的穷光蛋,没有个人财产。
&esp;&esp;后来他开始写书,放在书店里销售,比如《洪武政论》三卷,《苏咏霖选集》两卷,《苏咏霖故事选》一卷。
&esp;&esp;因为这些都是全国性质、乃至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畅销书,甚至于西域诸国也会购买,所以销量极大。
&esp;&esp;因为这些书都是苏咏霖个人着作,所以苏咏霖靠着卖书的版税获取了大量收入,缴纳税收之后,就是他的个人合法收入。
&esp;&esp;接着是第三次大清洗之后,他决定扫除皇帝的神圣属性,于是提出给皇帝发工资,他的工资当然是全国最高的水准,所以这就成了苏咏霖第二份个人合法收入。
&esp;&esp;当然,都是税后,干干净净。
&esp;&esp;不管是财政部审计司还是复兴会监察部还是朝廷都察院,就算他们一起上,用放大镜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审查,也绝对查不出任何问题。
&esp;&esp;这两笔固定收入之外,苏咏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