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一十四 时代的红利(1 / 2)
&esp;&esp;毫无疑问,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民们的需求都是可以持续得到满足的。
&esp;&esp;因为黄河改道之后,还有大量的黄泛区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池房屋修建工程需要进行,两淮地区的复兴计划也需要大量的民工助力。
&esp;&esp;整个黄泛区因为黄河三百年间不断肆虐而受损的一切都需要修复、重建,以此激活黄泛区的农业生产力,让这块地区繁荣起来。
&esp;&esp;这是很大的工程,是整个明国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esp;&esp;根据财政部定下的投资计划,未来二十年间,这一区域都将展开相当规模的基础建设行动,前后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庞大的。
&esp;&esp;中都朝廷会用从地主豪强手里收来的铜钱作为建设资本投入进去,拉动基础工程的建设,顺便给农民增加额外的收入。
&esp;&esp;所以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二十年内,集体农庄的优势都会充分体现出来。
&esp;&esp;可二十年之后呢?
&esp;&esp;基础建设总有结束的时候,以国家投资拉动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工程结束之后,或者规模下降之后,总会有农民没有活儿干,到时候就会减少收入,对比之前,肯定难以接受,心中会有怨气。
&esp;&esp;作为国家执政者,这种事情是不能忽视的。
&esp;&esp;苏咏霖一早就想到了这些。
&esp;&esp;基础建设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趁着这段宝贵的窗口期,必须要竭尽全力发展工商业,提高社会产值的增量,做大蛋糕,分配给广大农民。
&esp;&esp;而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esp;&esp;蒸汽机,钢铁,火车,水泥,军工,船只,化学,矿业,药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大头,能把这些行业逐步在大明拉起来,就能在基础建设红利期结束之前,衔接上去。
&esp;&esp;如此,不仅能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还能让多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扩大工人群体的数量,巩固革命的成果。
&esp;&esp;所以说,治国理政的同时,必须要大量砸钱在工部身上。
&esp;&esp;带队巡视开封城的时候,苏咏霖便深深的思考起了这方面的问题,考虑起了未来的产业布局。
&esp;&esp;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来说并无法预见,可以预见到目前只有炼焦、炼钢和火器制造这些较为早期的工业技术。
&esp;&esp;当然,这些早期的工业发展也能带来相当多的岗位需求,朝廷的布局目前也开始展开。
&esp;&esp;工部目前正在很多煤矿区设下炼焦工场,以提炼焦炭,接着又将这些焦炭运送到遍布全国很多铁矿区的冶铁工场内,革新炼铁技术,炼出高质量的钢铁。
&esp;&esp;这些高质量的钢铁一部分用在了火器制造上,运送到主要分布在中都周边的火器工场内制作火器。
&esp;&esp;一部分则送到了同样位于中都周边的军械制造工厂内,用以生产高质量的钢刀、长枪、盔甲、箭簇等等传统兵器。
&esp;&esp;因为军工生产的特殊性,所以军工产业的布局主要还是在中都附近,方便中央朝廷就近掌控。
&esp;&esp;而随着时间推移,明廷正在布局在各个中直辖地区也建设相关的军工产业链,以增加军工产量、拉动地方就业,提高地方收入,顺便也能降低运输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esp;&esp;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二十年间,明国不会停止军事进取的脚步,所以战争也将不断的持续下去,就目前来看,军工制造方面的缺口目前还是挺大的。
&esp;&esp;这对明国来说属于时代红利的一部分,
&esp;&esp;军队方面的需求足以带动一大批专业的产业工人的就业,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类国营工场和手工作坊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当地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转型成专业的产业工人。
&esp;&esp;在目前整个明国的范围内,受雇用于各类国营工场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正在朝着两百万人的方向发展。
&esp;&esp;炼焦工尝火器制造工尝纺织工尝瓷器工场等等各类轻重工业的工场正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esp;&esp;随着农业生产的复苏,这一局面还将持续下去。
&esp;&esp;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对于明国的革命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对工人的教育和组织相较于农民来说,更加简单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