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六十四 我请客(2 / 3)
类饭庄饭店非常之多
&esp;&esp;隋唐以后, 从宋朝开始,米饭在中国人饮食结构当中的比重开始增加。
&esp;&esp;宋人善于做米饭,并且喜欢用其他食材煮米饭。
&esp;&esp;根据配料的不同,有清精米饭、玉井饭、蟠桃饭、石髓饭、金饭、盘游饭、蓬饭、大骨饭、二红饭和淅米饭等等。
&esp;&esp;正是因为在吃米饭这件事情上开发出了诸多不同于隋唐时期人们的习惯,以至于稻米消耗量大幅度增加,于是本土稻米产量不足,所以宋人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大米来满足内部所需。
&esp;&esp;著名的占城稻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
&esp;&esp;宋室南渡之后, 江南气候水文更加适合于种植稻米,所以吃米饭的习惯逐渐压过了北宋时期中原居民们承袭隋唐之风吃各类饼食的习惯。
&esp;&esp;苏咏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加上后世爱吃米饭的记忆,对米饭自然有诸多偏爱。
&esp;&esp;他很喜欢吃各类蒸煮米饭, 还有各式菜饭、炒饭,幼年和少年便是绝对的米饭至上主义者,没有米饭,一顿饭都吃不香。
&esp;&esp;然而当他北上山东之后,艰苦的条件和中原地区的习俗使得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入乡随俗,和军队士兵一起吃各类饼食,或者说是有什么吃什么。
&esp;&esp;不挑食,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则,引领革命。
&esp;&esp;要求别人做到的前提是自己也能做到,并且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威望,维持纪律。
&esp;&esp;占领中都时期和建国前几年因为财政的困难,苏咏霖还是没怎么改善自己的伙食,吃炊饼, 喝酱菜汤,厉行节俭。
&esp;&esp;一直到建立明国三年之后, 国内外形势的好转和朝廷财政的逐渐宽裕使得苏咏霖有了改善饮食的条件。
&esp;&esp;能改善就要改善, 没必要一直抱着苦日子不松手。
&esp;&esp;没谁说革命者就该贫穷落后, 剥削者就该华贵上流。
&esp;&esp;只要分配做得好,所谓奢侈品最终也能成为大众商品,他的目标就是让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商品,让一切平民化,不再有奢侈属性。
&esp;&esp;于是在皇宫里,苏咏霖给皇家菜单增加了各式蛋炒饭、各式铁板饭、各类煲仔饭、各类菜肉焖饭乃至于西班牙海鲜饭等等不同的吃法。
&esp;&esp;这些米饭的吃法也随着猪肉菜式的大公开而一起流入民间,成为民间大热菜系宫廷菜的一部分,广为流传。
&esp;&esp;作为宫廷菜系的发源地,中都三大商业街内部的各类餐馆儿、小摊儿更是紧跟时代潮流,力争上游,把宫廷菜发扬光大,各种魔改,各种食物的吃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esp;&esp;于是从洪武三年下半年开始,以中都为中心,中都居民们食用饼食的比重开始下跌。
&esp;&esp;而直接以稻米饭、去壳麦饭作为主食的人数开始增多。
&esp;&esp;皇家菜单的公开也让普通人学会了很多种好吃的米饭的做法,对米饭的印象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蒸煮的范畴,这类好吃的做法也不单单仅限于上流社会才能享用。
&esp;&esp;乘着这股浪潮,加上明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小微摊贩补贴政策,三条商业大街上新开办的餐馆都开始取名叫某某饭馆或者某某饭庄,专门提供各种各样的饭食。
&esp;&esp;蒸饭煮饭泡饭菜饭炒饭焖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esp;&esp;苏咏霖得知以后很高兴,一旦有空闲或者感觉压力积累的很多了,就会拉人一起去商业街上找一家小餐馆吃饭,美其名曰探店。
&esp;&esp;这算是他唯一在朝廷内部为人所知的爱好。
&esp;&esp;对于苏咏霖的私人品德和公心,辛弃疾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苏咏霖在要求他人严于律己的同时,自己也确实能做到一模一样的严于律己,甚至于这个程度还要更高一些。
&esp;&esp;前朝皇室的那些铺张浪费的习惯和排场在他这里已经废除的差不多了,为数不多的个人爱好还是自己离开皇宫偷偷跑到外头探店吃饭。
&esp;&esp;出去吃饭也是自己花钱,自己请客,随从人员都不用付钱,就能和他一起吃一顿饭。
&esp;&esp;虽然对于大多数陪同的官员来说,还是挺有压力的。
&esp;&esp;因为苏咏霖拉人出去吃饭是不看人的,一般来说只要有了想法,随便拉一个人就出去,或者在出去的路上看到某个官员,只要没什么急事,也就一把拉住出去吃饭。
&
↑返回顶部↑